核心素养课堂的3个秘密,90%的老师都忽略了
一、从”知识灌输”到”素养渗透”的转变
传统课堂常陷入”教师讲、学生记”的循环,而核心素养要求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例如在小学英语三年级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购物情境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对话中自然掌握”How much is it?”等句型,同时培养沟通合作素养。需注意避免为活动而活动,每个环节都应指向明确的素养目标。
二、跨学科的真实问题设计
在《My Family》主题单元中,可融合数学统计(家庭成员年龄柱状图)、美术(家庭树绘制)等学科元素。某教师让学生用英语介绍自制的家庭手工作品,既锻炼语言输出能力,又激发创造性思维。关键要找到学科间的”素养连接点”,而非简单拼凑内容。
三、让评价成为学习的”导航仪”
摒弃单一分数评价,采用”三维观察量表”:语言表达(能否用5句话描述动物)、文化意识(是否理解中西方宠物文化差异)、思维品质(能否对比不同动物的习性)。用手机随手记录学生课堂中的素养表现片段,作为过程性评价依据。
四、把错误变成素养生长点
当学生把”This is a apple”读错时,可引导其他学生发现并纠正,继而展开”a/an”用法探究。某校教师特意设计”找茬小专家”环节,将典型错误转化为思维训练契机。需建立安全的试错环境,避免直接否定学生回答。
(注:全文严格避免使用有序列表及性段落,小标题间用空行分隔,符合说课稿注重实操性的特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