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突发状况引发的教学思考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三上午,我正在执教小学三年级语文课《秋天的雨》。按照教学设计,我准备用”提问导入法”切入课文:”同学们,如果秋天会说话,你们猜它会用什么方式和我们交流?”
学生答案超出预期
原本预设的答案是”落叶声””风声”等常规回应,没想到后排小男生突然举手:”老师!秋天会发微信!它昨天刚给我妈妈的朋友圈点赞!”全班顿时哄堂大笑,几个孩子立刻附和:”对对对!还会发抖音跳落叶舞!”
这个突如其来的回答让课堂瞬间失控,却也让我意识到:当代儿童的思维方式已与教材编写者的预设产生巨大代沟。
即时调整教学策略
我迅速抓住这个生成性资源追问:”那如果秋天真的发微信,它会配什么文字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给出答案:
教学目标的意外达成
这个即兴环节反而精准指向了本课核心教学目标——体会拟人化描写。通过微信对话框的现代形式,学生们自发理解了”把自然现象当做人来写”的修辞手法。课后检查发现,85%的学生能准确写出至少三种拟人句,远超往届同期水平。
说课设计的新
这次经历让我在后续说课准备中特别注重:
教学手段与时代接轨的必要性
在教研组讨论时,有老师提出质疑:这样的”网红式教学”是否会冲淡语文味?但实践表明,当《传统节日》课引入”节气盲盒”概念,当《赵州桥》讲解搭配”古代工程类APP”的假设,学生们的参与度和文本理解深度都有显著提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