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一个提问,全班瞬间沸腾了
课堂突发状况实录
周三上午的英语课上,李老师正在教授三年级动物词汇。当PPT切换到熊猫图片时,她突然放下激光笔问道:”如果熊猫能说话,你们猜它第一句会说什么?”原本昏昏欲睡的教室像被按下开关,后排男生猛地直起腰,前排几个女生已经笑趴在课桌上。
学生答案引爆课堂
扎马尾的小雨抢先举手:”它会说’我的黑眼圈是熬夜吃竹子熬的!'”全班哄堂大笑中,平时沉默的小浩突然站起来:”不对!熊猫肯定问’为什么照片都是黑白的?'”这个超出预期的回答让李老师都愣了两秒,随即带头鼓掌。最令人意外的是课代表小林,他推着眼镜认真分析:”根据熊猫习性,应该会说’请把空调开到16℃’。”
教学设计的深层思考
这个临时增加的开放性问题,原本只是教案里的备选环节。但学生们的反应验证了新课标强调的”真实语境创设”的重要性。通过拟人化提问,不仅激活了学过的身体部位词汇(黑眼圈),还自然引出气候(空调温度)、颜色(黑白照片)等跨单元知识点。
课堂生成的应对策略
当学生答案偏离预设时,李老师迅速调整了教学动线:
原本5分钟的互动环节,最终演变成20分钟的高效语言输出实践。
教具使用的意外收获
课后检查教学录像时发现,那个被遗忘在讲台的熊猫玩偶成了关键道具。当学生回答时都不自觉盯着玩偶,这种具象化的视觉锚点,无形中降低了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焦虑。这个细节已被记录在教研组的《课堂非语言行为观察表》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