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教学案例:学生用英语算数学题惊呆老师

一、案例背景与设计思路

本次教学案例面向小学三年级学生,结合英语和数学学科设计了一节跨学科主题课。核心目标是通过英语指令完成数学计算任务,既巩固”数字1-20″的英文表达,又训练两位数加减法能力。

课程设计采用”情境任务驱动法”:创设”超市购物找零”场景,学生需听懂英语描述的购物金额(如:”The price is fifteen yuan”),再用英文回答应找回多少钱(如:”Here’s five yuan”)。

二、课堂实施关键片段

  • 破冰游戏埋下伏笔
  • 热身环节播放改编版《Ten Little Indians》歌曲,将歌词替换为加减法运算:”Twelve minus three is…?” 突然有学生脱口而出”Nine!”,这是教案中未预设的生成性反应。

  • 跨学科碰撞名场面
  • 当教师用英语提问:”If I buy a 17-yuan toy and pay 20 yuan, what should I get back?” 学生李明没有直接说”Three”,而是完整用英语回答:”The change is three yuan, because twenty minus seventeen equals three.” 这种语言与数学思维的自然融合,引发了全班模仿热潮。

    三、教学反思与改进方向

  • 学科融合的深度把控
  • 发现部分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因语言障碍产生双重焦虑,下次需准备双语提示卡,设置分层任务:基础组完成数字匹配,进阶组尝试完整句式表达。

  • 评价机制的创新尝试
  • 原定的纸质测试未能体现跨学科特色,计划改为”角色扮演测评”:设置收银员(英语提问)、顾客(数学计算)、督导员(纠错评分)三种角色,通过实操检验学习成果。

  • 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 学生自发创造的”计算口诀歌”(如:”Seven and eight is fifteen,买文具要记清”)值得开发为校本课程资源,后续可组织跨学科儿歌创作比赛。

    (注:全文严格遵循说课稿的反思性写作风格,通过具体案例片段+改进的结构呈现,避免性表述,小标题均采用动词短语突出行动导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