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十五”重点课题
“农村小学生闲暇生活指导研究”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农村小学生闲暇生活指导研究”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综观国内外研究领域,对现代意义的闲暇生活指导,国际上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本世纪80年代在美国首先发起的现代闲暇教育与过去的闲暇教育在性质、对象和范围上都有本质的区别,现代闲暇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普遍的权利和需求。1984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有关闲暇问题研究的世界性大会,标志着闲暇教育成为全球性的教育领域内的全新课题。
就国内而言,人们对闲暇及闲暇教育已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江苏教科所陈乃林、孙孔懿研究员《终身教育理论视野中的闲暇教育》和南师大冯建军、万亚平的《闲暇及闲暇教育》以及曲阜师大庞桂美的《我国闲暇教育研究述评》等研究报告对闲暇生活指导的目的、意义、性质作了剖析。
在操作性研究方面,江阴市华士实验学校吴辰老师的《“休闲生活的指导与组织”实验介绍》就小学闲暇生活指导的主要内容作了简介,在具体实践中,他们主要采取了课程化的休闲生活指导,自主化的休闲生活组织和社区化的休闲生活管理三项措施,这与我校前一阶段实验过程中活动的组织方式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开展闲暇生活指导,与基础教育同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休闲品质抓起,对于塑造具有全面素质的21世纪人才,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长远意义。
我校自1998年起就经县教科室立项开展了历时三年的“低年级闲暇教育初探”的课题研究,在这一阶段,我们的课题研究力图通过在小学低年级构建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在内的闲暇教育管理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开展专项闲暇教育指导,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社会意识、提高休闲品质,同时增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形成教育合力。
本课题的研究是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现实的需要,更是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休闲生活质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影响整个社区的风气,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我校虽然针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经历了一定的时间,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在农村小学生闲暇生活指导中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例如:闲暇场所增多与闲暇行为选择不当的矛盾;闲暇欲望逐步递升与闲暇知识相对苍白的矛盾。同时,我们发现在所检索到的数十份资料中,对于进行闲暇生活指导的内容、形式、活动量等具体细节都没有提及,对闲暇生活指导的评价研究也尚未涉及。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紧扣“农村”生活状况,在着力研究闲暇活动安排的内容、形式、阵地的同时,加强闲暇活动辅导队伍建设的研究与闲暇活动效果评价的研究,从而构建起适合农村小学开展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闲暇生活指导模式。
二、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闲暇:按个人意愿休息、娱乐、满足多种需要的自由时间。它不只是一个客观的时间概念,而更是一个心理概念,闲暇的本质是自由。
2、闲暇生活:通过个人思考、评价和做出的自己闲暇的选择与决定。
3、闲暇生活指导:指导人们有价值地选择闲暇生活,并认识这些选择对个人的生活、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其理想结果是形成负责任的、有价值的闲暇活动。
4、农村小学生闲暇生活指导:依据农村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小学生进行闲暇生活指导。
本课题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三大方面: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体验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连的,体验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首先是个体亲历的阶段。接着是个体对上述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的阶段。然后在新情境中检验形成的观念的适应性阶段。最后再反思,产生新经验,并不断循环的阶段。由此可见,体验教育是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并由此发展学生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个性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
闲暇生活指导在今天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视,主要源于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闲暇教育既有始于古希腊时代的悠久的思想渊源,更来自今天人们对现实教育的反思,对现代教育功能的再认识。在传统观念中,公共教育一直是为人们“谋生”服务而不是为“生活”服务,因此,当今天“谋生”不再成为人生主要问题时,许多人就不知道如何去安排“生活”。而“从生存的重要意义出发,终身教育包括大量新型的适应个体存在所必需的新的方式”,因此,它需要“冲破学校体制的束缚,以占有既和工作有关又和闲暇有关的人类活动的全部。”这就要求终身教育应寻求“既与工作联系起来,也与闲暇时间联系起来”的途径,这样,闲暇教育将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主要环节,成为终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3、人本主义理论:
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素质为目标,正视人的存在,开发人的作用,挖掘人的潜能。真正的闲暇是以自由为本质的。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基于上述论点,闲暇生活指导就要求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闲暇生活指导既是学生发展多种能力,提高修养的过程,更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闲暇生活指导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主确定活动内容,自主参与活动,实现自我的充分发展;同时还要培养自尊、自爱、自重的人格,对自己的活动和行为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从而主动地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努力实现由“在闲暇中受教育”向“在闲暇中享受生活”的转变。
三、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一)理论假设
引导小学生在闲暇时间内从自身需要出发,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有意义的活动内容与方式,培养学生珍惜闲暇时间,做时间主人的意识;引导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主地、独立地发掘课堂教学以外的潜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才能;开发符合农村实际的闲暇活动内容、方式,形成闲暇生活指导个案、课案等;通过农村小学生闲暇生活指导研究的实验,丰富闲暇生活指导理论,为闲暇生活的指导提供可操作性的资料。
(二)研究目标:
农村小学生闲暇生活指导研究的目标任务是多元的、全面的,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具体包括:1、通过小学生正确的选择和积极的活动相结合,培养小学生科学的闲暇价值观;2、培养小学生在休闲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和选择、决断能力;3、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闲暇的本质是自由,但并不意味着无丝毫的约束,而是更需要自己负责任地行使对闲暇活动过程作出选择和决定的权利;4、培养高效率利用闲暇时间的技能、技巧;5、在活动中发掘每个人的内在潜力,在促进个性发展的同时,丰富和美化闲暇生活,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研究内容:
1、闲暇活动辅导队伍建设的研究。
首先,引导教师深化理解对小学生进行闲暇生活指导的重要性与可行性,组织好闲暇生活指导课,这是闲暇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前提与基础。
其次,教师良好休闲品质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2、闲暇活动具体内容的研究:
①个体性闲暇活动研究。引导小学生根据自身闲暇生活特点和不同年龄层次,自主设计闲暇活动,促进自身人格、交往、情感等各方面素质的螺旋式上升。
②集体性闲暇活动研究。这一类型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按自愿、人数少、居住近等原则组织校外休闲小队,按社区组织休闲大队;二是按自愿、人数少、同年级段等原则组建校内休闲活动小队。二者相辅相成,交叉而不冲突,注重活动内容对于学生兴趣养成的专一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活动形式个性化与集体化的和谐。
③闲暇活动阵地研究。包括家庭、社区以及校园阵地,遵循“从班级至年级,从学校至社区”的总体思路逐步推进。并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家长休闲品质的提升和社区良好氛围形成的研究。
3、闲暇活动效果评价的研究。
鼓励和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完善闲暇生活评价指标。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研究和课题相关的近年来国内外的各种原始文献及校内所有的档案资料,了解就闲暇生活指导方面已做的工作,吸取对本课题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对本课题研究方案提出适宜的修改意见,以避免意想不到的困难。
2、案例研究法:按照优化个性、发展特长的原则,通过对学生个体、班级个体的指导与观察,积累“点”的经验与做法,为全面整体规划、合理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3、行动研究法: 通过聘请市教科所、县教科室专家担任本课题研究的指导者,帮助学校课题组形成科学决策,以使课题规范、正常的运作,从而达到既解决问题又拓展知识的双全目的。
六、研究过程设计:
(一)闲暇活动辅导队伍建设研究(2001年9月-2002年9月)
①全体辅导人员能充分认识对小学生进行闲暇生活指导的重要性、可行性。
②具备组织、指导学生闲暇生活的能力。
③辅导人员具有良好的休闲品质。
(二)闲暇活动具体内容的研究(2001年9月-2005年6月)
①课题研究本身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管理网络,初步探索出农村小学生闲暇生活的组织和指导的规律,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强的资料。
②学生学会有益休闲,懂得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过快乐、文明的闲暇生活;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与休闲的相融中得到增强。
②“学校、家庭、社区”三维管理网络与“大队、中队、小队”三级管理网络的构建。
③学校休闲课程计划的建立与休闲课教学方式的研究。
⑤集体性闲暇活动的多维组织方式,以及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家庭状况对学生选择闲暇活动内容的影响。
⑥闲暇活动中学生潜力的开发与展示
⑦闲暇活动阵地的开发。
4、阶段负责人:陈希旭、陈爱红、夏小进
(三)闲暇活动效果评价的研究(2002年9月-2005年6月)
①根据小学生闲暇生活特点和不同年龄层次,设置各年级闲暇生活目标。
②个体活动效果评价与少先队争章达标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③小队、中队活动效果评比与评比文明中队相结合的方法。
④学生自主性评价的操作意义与实施策略。
③活动效果案例、录音等。
七、保证措施:
1、组织机构健全。学校成立专门的小学生闲暇生活指导研究课题组,课题组负责人为曲塘镇中心小学校长高贵平,副校长朱丽华,教导主任卢青云,课题组成员为曲塘镇中心小学全体教师。
2、运行机制合理。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立体闲暇教育管理网格,成立了曲塘镇中心小学社区教育委员会,家长教育委员会,充分发挥三者在学校休闲指导中的有力资源,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有机协调。
3、制度政策倾斜。学校专门制订了《课题管理条例》,在实验班级开设了每周开一节休闲指导课,对于参与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成果者给予评先、评职的优先权。
4、经费保障落实。学校校长室划拨专项课题研究经费,确保课题正常运转,按期结题。
5、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协调。课题组成员能科学处理好日常教学工作与课题研究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课题组负责人能坚持每周深入一线了解课题研究状况,参与课题研究活动。
6、重点、难点问题解决有后盾。课题被立项为市十五立项课题,得到市、县专家的直接关注与指导,为课题运转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保障。
八、预期成果和表现形式:
(一)预期成果
1、主报告
2、相关研究论文
3、相关其他成果(个案、课案、阶段总结、调查报告……)
(二)预期完成时间:2001年3月-2005年12月
九、研究人员分工
高贵平、朱丽华、卢青云
(二)子课题组参与人员
1、闲暇生活辅导队伍建设研究:顾广官、肖康祥等。
2、闲暇生活具体内容研究:陈希旭、陈爱红、夏小进等。
3、闲暇生活效果评价的研究:曹春华、唐坚东等。
2001.9.
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十五”重点课题
子课题研究人员申请意向表
课题组负责人
卢青云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