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迁移性学习”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 我研究的教学问题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体育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常常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体育课上不能实现对学习的有效迁移,在新的问题和情境面前往往表现出不知所措;或是对技术、技能的生搬硬套,这直接影响了掌握技能动作的效果;也有学生在练习中过于重视技术个体的孤立、机械性的模仿和练习、缺乏动作的融合性和连贯性运用。很多时候,学生们在技能练习和技术培养以及思考问题方面缺乏发散性思维,往往学什么不像什么,体育课堂更多时候只是学生们的游乐园而已。其实在我们的体育课堂中完全可以避免对体育活动的死记硬背,以及动作技术、技能的生搬硬套,实现技术点之间的连贯理解和动作各环节的有效转换,提高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向往的。

二、研究的理性思考

(一)我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体育课堂活动必须建立在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技术、技能基础上。在高喊轻负高效的今天,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完成到多少的量,而是要达到多高的质。学习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经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等产生影响,为此,我认为出现以上的问题,主要是我们的学生缺乏迁移性学习的能力,具体原因有:

1.个人因素

(1)智力。智力对体育课堂迁移性学习的质和量都有重要的作用,广义的智力包括一个人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等,智力较高的人能较容易地发现多种学习情境之间的相同要素及其关系,易于总结练习技术要领,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将以前习得的练习技术和方法运用到后来的学习中。桑代克1934年所做的有关学科迁移价值的实验也发现智力越高的学生,迁移性学习越明显。

(2)年龄。年龄不同的个体由于处于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学习间迁移产生的条件和机制有所不同。例如,低段水平一的学生,其学习迁移的发生有赖于具体事物的支持和协助,学习的迁移更多地表现在先后学习内容间较为具体的相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高段水平三的学生,由于已经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不必依赖多种学习情境间的具体的相同要素的支持,就能概括出共同的要领、方法、规则,产生练习的积极迁移。

(3)学生个人的态度。学生对学校、教师及同伴的态度将影响学习的迁移性,如果学生认为学校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能获得有益活动的地方,7 沈玲:《丰收的日子》说课稿!而且与教师和同伴建立了融洽的关系,将对他们在学习中迁移性有良好的影响。反之,如果学生养成一种害怕或厌恶学校和教师的态度,则对其学习及其迁移都是有害的。

2.客观因素

(1)练习动作的特性。包括练习技术、技能之间有无共同的要求或规则以及动作技术的实用价值等。那些包含了正确的动作要领、要求以及能引导学生概括总结的动作要求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动作或纠正动作时的积极迁移。

(2)教师的指导。教师有意识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对学习迁移的发生。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时有意地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动作之间的共同点,启发学生去概括总结,指导学生监控自己的练习或教会学生如何比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迁移产生良好的影响。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简单地说,学习的情境如学习时的场所、环境的布置、教学步骤等越相似,学生就越能利用有关的线索,提高练习或纠正动作中迁移的出现。

(4)迁移的媒体。有时两个学习情境并不能直接发生联系或产生迁移,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体才能使两种学习间产生迁移。此时,能否选择能引起迁移性学习的媒体会对迁移的发生和性质产生影响。如学生在练习跳远中的起跳和跳高中的起跳活动,这两者都是加强学生助跑起跳动作连贯性和有力性。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借用的媒体就是起跳板,两者的练习要求就相互发生了迁移。

(二)解决本问题的理论支持

1.格式塔学派理论:认为“个体认识到新事态与原来的学习事态有共同性时,就能出现以前获得的行动样式向新事态的迁移。其类似程度越高,转移的量也越大。”这就是迁移规律,也体现了事态之间的共同性是产生迁移规律的条件。

2.布鲁纳的教育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什么学习过程在构成这个学习过程时必有多种因素在里面。这里的多种因素泛指组成这个学习过程的各个条件。由此可见,克服各种因素和挖掘有效措施是我们在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有效手段。这就很明显地看出布鲁纳的教育哲学和现代教学为我们的课题提供了哲学基础。

(三)课题的界定

所谓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而迁移性学习,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运动心理学认为,迁移性学习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习得知识、获得技能或形成态度的影响。开展迁移性学习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题中涉及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迁移性学习,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把已学会的知识、技能移置到新情境中加以重新组合,从而提高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效率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

三、我的实践操作

(一)提倡有意义的学习——提高迁移性学习的意识

传统的机械性学习不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不讲方法,只求死记硬背,学生不但劳而无功,且极易丧失学习的热情。它既不能为学生带来学习的兴趣,也不法加快学生学习的速度。而有意义的学习则特别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迁移性学习的意识。所以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对学习材料的巧妙处理是使学生获得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经过本课题实践研究,我们不妨从这些方面入手:

1.积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紧密联系学生们的已有经验,磨刀不误砍柴功,把一部分精力花在这方面是非常值得的。

2.在学习材料的呈现、处理以及让学生内化的过程中,应多费些脑筋,让学习材料本身变得生动起来、“感性”起来,吸引学生。如对水平一的立定跳远教材的教学时,我把它设计成情景教学,用小青蛙学本领来贯穿整课。即准备部分—-小蝌蚪游来游去找妈妈;基本部分—-小青蛙学本领、小青蛙捉害虫;结束部分—-小青蛙冬眠了。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为迁移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不断丰富教师自身的教法(天天钻研反思)、不断改进学生的学法(加强指导),不断变换学生学习的形式(巧妙组织),促使每天的体育课呈现完全不同的形式。

(二)激发发散性思维——推进迁移性学习的产生

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都往往被脑海中习惯的思维定势所迷惑,习惯成自然,在思维上习惯于某一定势。所谓思维定势,即指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对另一活动的特殊心理状态,它具有影响人们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因此,我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1.激发对问题的 “辐射思考”

体育课堂上我时刻注意对新授动作技术多进行侧面或逆向设问题,让学生挣脱思维定势的束缚而展开迁移的翅膀,让学生的思考之闸打开,新的要领、新的方法和新的规则不断涌现,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如水平二的篮球运球教学中,为让学生明确手触球的动作技术,我不断质疑:怎样让篮球听我的话呢?我该如何去控制篮球呢?为什么手运涂了颜色的篮球后,掌心没有占上颜色呢?

如水平一的前滚翻动作学习中,学生就要不断思考:身体为什么要团到圆?(是不是要像球那样)怎样才能滚得直等等。

2.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要消除思维习惯定势,减少对迁移效果的影响,应加强思维灵活性、随机性的训练。因此,在体育课堂中我给学生分析新的动作技术时,常常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灵活运用基本原理解决问题。

譬如:学习滑步推铅球动作技术时,我讲解示范后,要求学生尽快地举出与这个动作技术有关的技术,如掷铁饼、投标枪等技术,说出他们动作的相同和不同点。学生在练习中经过多次这样有意识的训练后,对克服思维方式的固定化、呆板化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创设迁移氛围——提升迁移性学习的能力

一个学生,通过我们教师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或辅导,能够了解和掌握许多学习方法的问题。但学习方法的掌握并不等于迁移性学习的形成。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但不能将其应用到具体学习过程中的例子是很多

的,而且所占的比列也较大。

例如,在助跑投掷垒球中,我发现学生熟知手臂挥臂的基本动作方法,但在具体练习时,有一些学生就是不会根据项目的特点,合适地通过“割、补”来

寻找“已知”和“目标”的纽带,从而达成技术的掌握。

因此,我觉得应积极创设迁移氛围,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灵活使用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就能提升迁移性学习的能力。我认为应从这三步走:

第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常说理念指导行动,教学观念的更新与实质性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我们教师只有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的学生观,树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观,形成知、情、意、能和谐发展的学生发展观,才能够创设、融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灵活使用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第二步: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我觉得课堂教学应是提升学生迁移性学习能力的主渠道。首先,我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创设活动情景,以讨论式、对话式、师生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为手段,活动为载体促使学生主体参与,协作提高。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根据学生的各种表现进行灵活处理,给予鼓励,提出激励,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尤其多给后进生学习和思考的机会。

第三步: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

我发现体育课堂学习并非学生唯一的学习活动,非课堂学习(如课外运动、特色运动、拓展运动等)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展。在2011版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中就重点强调了学生的探究与体验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认为应该以活动性课程为载体,大力开展学生的探究与体验;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这种良好的行为渗透到体育学科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促进学习实践化。

(四)注重理念渗透——培养迁移性学习的品质

体育项目动作技术,千变万化,而且新问题层出不穷,教师和学生不可能对所有技术一一作示范。这就要求教师能教给学生学习动作技术的“钥匙”――体育理念。体育理念是体育的灵魂,是连接体育知识和运动能力的纽带和桥梁。体育的理念分为:技巧理念、跳跃理念、跑类理念、投掷理念、球类理念、身体素质理念等等,包蕴丰富。学习一门课要达到优秀的水平,决定性的因素是掌握该门课的理念方法和学习技术的方法。

在这一方面,新教材已注意,同时也注重了体育理念方法的渗透。在水平三跳跃类单元教学中,从引言开始,就注意结合具体内容渗透理念。

例如,学生学习蹲踞式跳远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技术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地挖掘出隐含于基础技术中的体育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探索发现和推导过程、问题的模仿、探究过程,从技术的掌握过程中领悟、体验体育理念。

只有用体育理念武装起来、才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在学习技术时有远见和洞察力,游刃有余的进行动作技术的迁移性学习。

(五)挖掘练习方式——促进迁移性学习的效果

要想促进学生迁移性学习的效果,关键是多种练习方式的呈现与展示。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和准确地迁移动作技术,在新的情境中提高变通能力,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相对不变去应对万变,从根本上促进迁移性学习的效果。为此,我通过课题的研究、总结,罗列出了以下几种练习方式的手段:

1.铺垫手段

对练习方式进行铺垫,目的是转换练习的呈现方式和样式,以使其与学生所构建的认知结构相接近,为体育课堂中学技术的迁移和动作的模仿做准备。

如在短距离跑课中,教材要求学生加大步幅、提高脚掌着地做耙地动作,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先让让学生一组做跨步跑,另一组做小步跑。渐渐地掌握了分步动作后,再展开短距离跑的练习。我发现实验班级中有93%的学生达到了课的教材目标。

又如行进间高抬腿教学中,目的是让学生体会高抬大腿,步幅小,步频快的动作特点。我们教师往往先让学生双手触膝,进行高抬大腿的行进间走,再规定一定距离内进行数步子跑,目的是约束学生的步幅,加快步频。这样每一层的练习方式的铺垫,就是为了达到最终学习目的的迁移。

2.类比手段

所谓类比,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把握住动作技术的要领,找到与之相应的动作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新的动作技术类比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在遇到同类问题时能尽快予以解决和迁移。它可以用如下图表来显示:

未知技术

解决未知技术或作出新的发现或提出新的猜测

现有的有关技术

在课堂上,我就是这样注重帮助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分析不同动作技术中的同和异,对技术进行系统的类比。

如体育课中的原地投掷垒球和上三步投掷垒球,这两个教学内容以转体挥臂为同一类别;又如立定跳远和蹲踞式跳远,这两者是以起跳和落地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育课堂上学生可以将其练习进行类比。这样既可避免新旧动作之间的干扰,又有利于促进新旧动作技术之间的迁移性学习。

3.归纳手段

所谓归纳就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动作技术、技能的观察、分析、由具体的过程入手,探索、整理出简明扼要的理论,反过来再解决具体的问题,赵海龙:初中体育课教案《人体与运动》课的构思与,这就是迁移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如三、四年级(水平二)的前滚翻和连续前滚翻教学,我把这类教材简单的归纳为团身——滚动;而五、六年级(水平三)体操类教材中的双杠教学,简言之为支撑——摆动。这种有复杂到简单的归纳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了两种教材之间存在的必然迁移性。

四、我的实施成效

开展本课题研究一年以来,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具体表现在:

(一)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的教育观念、教育水平得到了转变,尽量弥补自身在理论方面的欠缺。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先后学习了《体育科研》、《体育教学》、《中国学校体育》等相关杂志,并多次结合本课题的实践与2011版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进行研讨。我发现自身对新课标有了重新的认识,课堂教学的能力也有点进步,特别是对本学科的教科研有了浓厚的兴趣。

以往我总是拿来主义,一切照搬,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现在,我学会了去探索,去创新,去实践,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总结活动经验,厚实自己的理论积淀,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走自己的路才能够超越别人,并走在前面。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通过研讨——实践——反思——再实践——阶段总结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我在浓郁的教育科研氛围下,不断的反思、求新,积累课题研究中的点点滴滴,写出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学随笔。如:我撰写的论文《聚焦小学体育课堂中迁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荣获嘉兴市教育学会教育教学论文二等奖、区三等奖,论文《以精讲细范为抓手,提炼体育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获区二等奖,同时我的课题被立项。还被评为区第11批、第14批学科教学能手。

(二)有效针对、效果显著

基于本课题的实施前期,即2012年区学生体育技能抽测,我校作为区重点大校及配备多名专职体育教师和齐全的体育场地的情况下,学生抽测技能水平仅为全区倒数第二。究其原因,由于学生在体育课上不能实现对学习的有效迁移,在新的问题和情境面前往往表现出不知所措;或是对技术、技能的生搬硬套,这直接影响了掌握技能动作的效果;也有学生在练习中过于重视技术个体的孤立、机械性的模仿和练习、缺乏动作的融合性和连贯性运用,体育课堂更多时候只是学生们的游乐园而已。从以上几个原因分析,表明学生是缺乏迁移性学习的能力。为此,结合本课题研究,我把实验对象放在区技能抽擦年级中,这样可以公证、公平的显示本课题研究成果。如针对课题研究方向,通过实践操作,再加上有学校专职中青年教师上公开展示课,然后大家再一起研讨,课中出现的问题,课题落实的情况,集中反馈,纠正错误,检验效果。最后以这几位老师去牵头,把课题研究中的成果一一落实到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去。如此一来,在今年的2013年区体育技能抽擦我校勇夺冠军,较去年连升了3个名次。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操作,我还扩展到了学校田径队运动员,以他们为研究对象。没想到取得了惊人的效果。运动员们不但在专项技术、技能上运动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还在各类体育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多管齐下、成效累累

1.优化了学习手段

通过对本课题迁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手段得到了拓展与优化。课堂变成了:示范引导,授之以学法;依据教材,展示学法;总结规律,揭示学法;设计练习,体现学法;区别情况,指导学法。

例如:在进行篮球双手头上传球教学时,首先安排学生两人一球进行尝试性练习,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提出问题问学生:“先前学习的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是怎么完成的?”然后让学生再一次进行尝试性练习,同时提示;能不能把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用力蹬地、送髋展体、双臂用力掷球”的动作变为“蹬地、伸臂、屈髋、拨指”的动作?大部分学生恍然大悟。这样的迁移性学习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顿时很高

2.提高了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完全基于学生构建有效的认知结构,要知道认知结构包括认知知识、认知体验和认知监控等三个部分的内容,是认知的认知,它是学习策略的核心成份。林毓锜教授在《大学学习学》中提出这样的学习公理:学习以外的一切学习能力的获得与完善,必须依据自省学习能力(元学习能力)去发展。因此,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在实际教学中,我抓住学生认知结构的关键,即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主要可采用自我反省的方式。

例如,在体育备课方式上可加入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分析、元认知能力培养的目标等,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同时,可设立“学习自省课”,让学生不断的经常的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矫正错误,强化成功,使学习迁移始终朝着有利于促进学习能力提高的方向发展。

(四)学生、家长与领导对实验效果的认可

为了进一步了解课题实验效果,我们把实验对象从最初的3个年段中的其中一个班级扩展到现在全校32个班级,1260人数。通过后期调查,90%的学生对开展此项课题研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他们反映了多种自身转变:

1.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兴趣,树立了自信心。

2.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展示了较高的运动水平。

3.掌握了多种运动项目,培养了体育运动特有的精神。

4.加强了自身身体素质,为终身体育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甚至有的学生家长在看到自己孩子的变化后,提出愿意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100%的学校领导从2013年6月份的秀洲区技能课全区抽查情况反馈(较2012年的排名看,由全区倒数第二名上升到全区第一名),还是充分认可本课题的研究价值的。

(五)满载成果中、道遗憾与不足

对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我可谓倾心倾力,不断地深入与挖掘。在研究中期,我们实验操作人员发现其实迁移性学习是具有方向性。一般是若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另一些新技能的形成发生积极的影响,能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或者反过来,学会了新的动作技能对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的保持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正迁移性学习;若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另一些新技能的形成发生消极的影响,即妨碍新技能的掌握,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负迁移性学习;若前后学习的两者,动作技能之间没有任何影响,这种现象称为零迁移性学习。而我们现在课题研究和提倡的是正迁移性学习。我们手头的资料也是单一的正迁移性学习,对另外两者的了解几乎为零。于是,我在后期的实践研究中有意识的朝负迁移性学习及零迁移性学习这两方面尝试研究。但是,很遗憾,也许是我计划不周、准备不全、研究不足,取得的资料不全,研究不得不终止。

五、研究感悟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还有待于我在今后研究中予以关注:

(一)注重实践性研究,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

由于是体育学科的特点,故该课题属于实践性研究,所以我在近一年的研究过程中,始终注重了实践性,多采用行动研究法。虽然利用多种途径,努力促使实验目标的实现。但是,没有在实践中去深入地总结、反思,没有很好地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特别是对理论学习没有学习到位,没有很系统的将教育理念应用到课题研究中去。也没有把来自实践的认识、体会和取得的成绩,进行科学地调查、分析、抽象概括,形成一定的理论,反馈指导于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而只是凭着主观感受来摸索着调整研究过程中的方向及方法。所以在前期的研究过程中,没有形成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材料;而在后期的研究中,也没能提炼出真正既有价值,又有操作性的有效措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该课题的特殊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本人的理论意识不强,实践操作部严密,缺乏必要的科研能力。

(二)客观条件制约

由于我们是来自农村的学校,专职的体育老师少之又少,几乎都是接近退休的老年兼职教师,用他们的话说“一帮老弱病残”,对于科研几乎睁眼瞎;再加上我们农村学校的体育器材设备比较落后;农村学校每周课时达20节。没有设备、没有时间,没有……为此制约着本课题深入研究的开展。可我还是力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摸索出相对有效的迁移性学习的几种途径,但因为条件有限,我寻求到的只是比较零星的几个范式。还有,也许本课题是属于个人教学问题,往往很多研究与操作都是一个人在进行,很难从中看到不足,平时也缺乏相互的交流或探讨。如果有条件,可以让我能与同行、专家多沟通,得到他们的引领与指导,如果我在理论学习方面更加深入。

相关链接:

·乐清市2017年初中毕业生体育学业考试各考点日程安排

·最新发布:温州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公布2017学年度 各学科“一

·张余杰:初中体育课教案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

·提升教学质量 打造高效课堂 ——记乐清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