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3个关键,90%的老师都忽略了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被低估的底层能力
许多教师将”语言运用”简单等同于字词句训练,实则忽略了真实情境中的表达需求。比如三年级《荷花》一课中,学生能背诵比喻句,但面对校园里的樱花树却说不出”花瓣像少女的裙摆”。在说课中设计”观察—描述—创作”三阶任务,将课本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藏在问题链里的秘密
《司马光》的说课案例显示,80%的课堂停留在”砸缸救人”的情节复述。优质说课应设计递进式问题:”如果是你会怎么做?→为什么司马光的方法有效?→现代有哪些类似智慧?”通过比较、推断、批判性思维,让核心素养真实落地。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打破”标准答案”陷阱
某教师教授《枫桥夜泊》时,要求学生统一标注”愁”字的情感基调。其实审美素养应鼓励多元解读:有学生认为”江枫渔火”透着温暖,有的从钟声里听出希望。说课中可加入”我眼中的诗意”环节,用绘画、配乐等跨媒介方式释放个性表达。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从”知道”到”认同”的跨越
《端午粽》说课常见误区是聚焦节日习俗罗列。某特级教师的创新设计值得借鉴:让学生采访长辈包粽子的故事,比较南北方粽叶差异,最后撰写《我家粽子史》。当文化不再是被灌输的知识,而成为情感纽带时,素养才真正生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